设为首页 电影唯品读(Dywvip.Com),分享国内电影的观点与解读!!
当前位置:主页 > 观点新知 > 正文

一个少女的生活史的解读(魔卡少女樱 透明牌篇)剧评

时间:2018-04-13 16:10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阅读:
其实,《魔卡少女樱》中,并不存在一个需要明确实现的目标或是一定具体的意义。这部作品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少女及其关涉的人物们的生活史。知乎上有个赞数破千的“潇潇”的回答,可以说是观众和小樱各自生活史的对比。很多人感到困惑,为什么收卡和运用魔法的场景比较简单。似乎总是小樱遇到一个事件,在适当的挣扎和困惑后就能找到解决办法,并一步步地收集完卡片。在剧情上显得比较单薄和无趣。以至于透明卡牌新连载出之后,《魔卡》不得不面对“俗套”和“煽情”的批评,包括“冷饭”论。问题是,这部作品的主题真的是关于魔法及围绕力量展开的斗争吗?如果是,为什么要削弱对战斗呈现的力度?为什么要取消具有明显道德判断的BOSS和通关机制?为什么不把剧情及其悬念设置的更为复杂?概而言之,在艺术的技术性和构思上,CLAMP和制作组完全有能力在非常成熟的魔法世界观上在施加更多的奇技淫巧,使得整部作品更能满足人们对“冲突”的需求,可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魔卡少女樱》本身就不需要一个过于渲染和放大的冲突解决进程和道德价值观的宣誓,因为她的主题是通过对小樱和与她密切的人物们的生活史呈现,诉说关于爱的理解。因此,并不存在如下的公式:剧情公式:“在遥远的A大陆上,有着一个B传说,C要与D等展开E般的斗争,经历F的坎坷和曲折,最终夺取G,实现H”。道德公式:“C是X国的好人,C的亲友惨遭D等某种存在的摧残,为了正义和和平的H。C终于击败了D,成为了英雄”。这一点,众多文艺片是共通的。所以,没有必要把“魔卡”的战斗的重要性不断拔高,也不要因为有了“战斗”就一定要符合上述公式。小樱这里,魔法卡片的收服过程服务于小樱的成长和日常生活,这种关于魔法的机制,推动着她对爱的理解的变化。魔卡在故事中,这更多是一种催化剂。甚至,魔卡本身的人格化,也指涉爱的理解。《魔卡少女樱》既解构了“魔法”也解构了“战斗”,建构出一套服务于对爱的解释的魔法体系和机制。顺便一提,她和《紫罗兰永恒花园》的主题有着相似性。只不过,前者的依靠奇幻的魔法带出主题,后者的大背景则是更为拟人的历史,表达非常直接、现实。故事自始至终都是温柔、感动和幸福的。魔卡和少女的结合,避免了那种单纯的“魔法”和单纯的“少女”。它既没有发展为“热血”的善恶之战,也没有庸俗化为“青春”的情愫,相反透过每一个章回式的故事,在收服卡片的过程中,小樱、小狼、知世以及爱他们的人和他们所爱之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回答什么是“爱”、“爱”有什么代价、“爱”需要什么责任。令人敬佩之处也在此,《魔卡》的台词中,对于上述终极命题的回答显得非常吝啬和含蓄,直至情感的日积月累,那种对爱的直观感受,才在言语和动作上逐渐或有限度地集中释放。没有反复的说教,也没有洪亮的口号,整部作品润物细无声地引导着人们对宽泛意义上的“爱”(爱情、亲情、友情及各种复杂但带有关爱的感情)的回味和思考。在回答涉关人性的普适性命题及回答方式上,《魔卡》都做的十分巧妙。至于,故事中对于人物社会性别及性别间关系的解构已是非常大胆和前卫。《魔卡》中的生活史的艺术呈现,在前作和新作中的一以贯之,只是在技术上新作显得比前作更细腻和华丽。公允地看,这并不承担任何风险,随着技术和审美本身的发展,场景和人物自然可以变得更美。将技术与内容直接对比,或许会带来一种落差,一部分人会认为这是用华美的画面与精致的细节弥补剧情的遗憾。但仔细对比前作和新作,它们的主题和手法都是生活史的。生活史的艺术化不苛求明确的线性进步,如果为了这种线性的创新去改变《魔卡》的主题、手法和机制,反而消解了她自己的特色。当然,任何作品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逻辑是否合理。《魔卡》也避免不了这些问题,不过只要无伤大雅,它也是可同情和谅解的合常理的“瑕疵”。在明明还有6门期末考试的情况下,还是不知不觉码了1500字,这就是爱吧。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推荐内容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