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影唯品读(Dywvip.Com),分享国内电影的观点与解读!!
当前位置:主页 > 观点新知 > 正文

蔡元培:真正的无畏与自由

时间:2019-08-16 08:4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阅读:

  这几天,电影《无问西东》火了。电影不同时期的故事讲述了清华学子的成长与青春。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不枉青春,无问西东。





  跟很多人一样,我也被电影中某几个画面或几句话深深的震动。其他的已经说了很多了,但印象最深的是到电影结尾部分,很多大师一一呈现出来: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钱钟书、朱自清……




  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对中国教育,尤其大学教育影响至深的一位大师:蔡元培



  刚好前几天看过一部关于蔡元培先生的传记类记录电影《蔡元培生平》,推荐给大家。影片记录了蔡元培先生一生的重要事迹以及先生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电影采用讲述的表现方式,用了大量的珍贵历史资料讲述了蔡元培先生的一生。



  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先生出生在江南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绍兴。这个地方还走出了像鲁迅先生、秋瑾、徐锡麟、马寅初、夏丏尊、竺可桢……这些为新中国的开创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历史名人。

  或许是浙江绍兴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浸润着这里的每一个人,蔡元培乳名叫阿培,后来他自号“民友”,意为人民的朋友。后改为“孑民”,意为遗留下来的老百姓。蔡元培先生同情百姓劳苦,时时事事为老百姓想,老百姓都亲切的称蔡元培先生为:孑民先生。



  蔡元培的母亲对蔡元培的一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蔡元培的母亲性格谨慎,尤其说话更是三思后言,还时常反思说出去的话是否有不当之处。蔡元培受到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品质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收益无穷。

  蔡元培也是对他母亲关爱备至。蔡元培19岁的时候,母亲由于长期劳累,积劳成疾,终于病倒了。尽管服用很多药,却一直不见好。后来蔡元培听说割臂膀上的一块肉入药,可医药母亲的病。



  于是蔡元培偷偷用小刀割下一片肉,入药煎煮,让母亲服下。蔡元培的三弟听了,也偷偷效仿哥哥割肉救母。尽管蔡母最后还是走了,从此蔡元培更加刻苦学习,以报答母亲生养之恩。

  1883年,蔡元培16岁,中了秀才。
1889年,中了举人
1890年,成了贡士
1892年,考中进士
1894年,蔡元培成为翰林院编修,这一年,他27岁。他的才华,受到清朝户部尚书翁同龢的赞赏。



  至此,蔡元培的前途可谓一片光明,财富,声誉纷纷加身。然而,蔡元培却选了另外一条路,这条路曲折难行,任重道远。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廷战败,求和,签约,丧权辱国。内乱,外患,纷纷涌向我千年大国。这场战争让蔡元培震惊了,也愤怒了。他联合其他爱国志士张骞,徐世昌等人上书皇帝,指明中国问题,恳请联合其他国家抗击敌人。



  清政府暮气沉沉不作为,蔡元培失望至极,对自己进行一番抽丝剥茧般的反思。他决心放下手中的经学典集,他要去西方学习声光化电,数学物理。



  随后的戊戌变法的失败,更是给彷徨中的蔡元培沉重一击。这时蔡元培就意识到:

  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势绌。

  国家存亡不能只靠少数人的政治变革,还应当开启明智,培养新的人才。于是,蔡元培投身教育,任中西学堂校长。买教器,定学制,增课程,这是蔡元培在中西学堂任校长时的作为。



  蔡元培推崇西方新学,这与当时学堂持传统教育的老师发生激烈冲突。可能在餐桌吃饭,持西方新学的教师和持传统文化的老师相遇都能引发一场激烈的争论。哪方人多哪方赢。守旧教员吃亏多了,对新势力颇有微词,不少向领导打小报告。

  1900年,蔡元培夫人王昭去世。蔡元培悲痛之至。当时,蔡元培也就30出头,青年才俊一枚,再提亲的媒人更是踩破了门槛。
蔡元培回绝不过,索性提出五项原则:

  一、女子须不缠足者;
二、须识字者;
三、男子不娶妾;
四、男死后,女子可改嫁;
五、夫妇如不合,可离婚。

  凡满足这五项原则,方可同意提亲。

  这在当时简直是石破天惊的举动,这是要把男尊女卑的思想彻底碾压作粉尘。提亲的人早就被吓跑了。后来,蔡元培终于再得以遇见意中人,黄仲玉女士。她出生名门,知书达理,且精通书画,深得蔡元培喜欢。



蔡元培第二位夫人黄仲玉及其子女

  婚礼当天,蔡元培不教人闹哄哄的闹洞房,反而是在洞房里做起了演讲,大谈:男女平等,男女平权。这样的事,恐怕也就蔡元培做的出来了吧。

  当时中国社会动荡变化,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只有去西方学习,才能学得救国之智,蔡元培也是一样,他一心向往的国家是德国。蔡元培也为自己一双儿女取名“威廉(女儿)”和“柏龄(儿子)”,表达了他对德国的向往。



蔡元培德国留学时期照片

  到德国后,蔡元培就读于莱比锡大学。这段时间里,他主要学习的哲学,后逐渐深入到美学领域。他曾提出“美育代替宗教”,强调美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世界观教育。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爆发,蔡元培听闻立即赶回国内。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蔡元培当教育总长。然而他当上教育总长后第一件事居然是跟袁世凯周旋。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第二天,孙中山被迫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



  这时蔡元培被委以欢迎袁世凯来南京就职的任务。朋友劝其辞了这事,他说:“我不去,总须有人去,畏难推诿,殊不成话”。眼见着袁世凯耍着这种手段,无奈蔡元培只能代表南方革命党人允准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完成这件事,蔡元培一心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这段时期,他邀请鲁迅等一大批爱国学者进入教育部工作。



  蔡元培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不料袁世凯野心难寻,玩弄政治触及到教育,蔡元培愤怒难当,向袁世凯提出辞职,袁世凯顾及蔡元培社会声望,

  对蔡说:“我代四万万人坚留总长。”
蔡亦答:“元培亦对四万万人之代表而辞职。”

  随后蔡元培踏上法国游学之路。
这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蔡元培主持华发教育,促进华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他还发表多篇文章,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文明之消化》中他阐述了对待中西方文化的问题。1916年,袁世凯死后,蔡元培应学界朋友邀请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我们最熟悉的一篇课文:《蔡元培的北大就职演说》就是蔡元培对中国大学改革教育的决心。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京大学在蔡元培手中开启了蔡元培时代。



  这便是民国大师的风采。真正的无畏,自由,勇敢,真实



  想起北大哲学系教师韩水法的一篇文章《世上已无蔡元培》中的一段话:

  无论想做而做不成蔡元培的,想寻而觅不得蔡元培的,或者简单地想以蔡元培来论事的,都面对着一个不乏讽刺意味的事实:时至今天,就中国大学(大陆范围,下同)的改革和发展来说,蔡元培依然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世上已无蔡元培!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推荐内容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