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影唯品读(Dywvip.Com),分享国内电影的观点与解读!!
当前位置:主页 > 微电影 > 正文

从初稿到最后定稿,历时18年,这首歌,阎维文、李双江、郁钧剑等

时间:2017-08-07 12:48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阅读:

点击上方“民歌中国”可以订阅哦

视频:李双江《战士第二故乡》

《战士第二故乡》创作于1963年春,由张焕成作词、向彤改词、沈亚威作曲,是一首反映中国军人扎根军营、热爱驻地、乐于奉献的歌曲。顾松民、李双江、郁钧剑、阎维文等歌唱家都演唱过这首歌曲。

1958年11月,张焕成应征入伍到东海一座常年云遮雾罩的孤岛——东福山岛。在他随部队上岛的时候,岛上渺无人烟,荒凉至极。由于东福山等群岛临近公海,历史上侵略者都将其作为入侵中国的跳板,因此,这些岛屿成为了大陆防守的最前哨。由于岛上荒芜,驻军的粮食蔬菜供应全部靠大陆派船运送,若遇台风季节,导致无法正常运送,官兵们一日的粮食有时候只有半斤米配盐汤。他们还因此编出了顺口溜:“住帐蓬,喝盐汤,半斤粮,肚角装,不怕苦,守边防……”为解决生活困难,官兵们自己动手,搬走石头,修建营房,用一小块一小块地来种菜。

视频:阎维文《战士第二故乡》

入伍半年后,张焕成被部队官兵扎根海岛、艰苦坚守祖国东大门的精神所震撼,开始用诗歌的形式在笔记本上记录自己的内心感受。只上过三个月学堂的他,好多字都不会写,他便向战友们讨教。写了改,改了写,自1959年决定写首“小诗”起,张焕成整整写了3年,直到1962年才算定稿。当时的他,只是想把海防一线战士的真实生活和真切心声写出来,并没有料到这首“小诗”能成为战友们传唱的歌曲。

1963年春,时任南京军区文化部部长、副军职创作员的沈亚威和词作家向彤一起到东福山体验生活。当时,连队副指导员韩光前要求战士们把自己写的心得体会交到连部,用以充实、更换黑板报。张焕成鼓起勇气,把他那首自己也认不准到底是不是诗的作品交了上去。

视频:杨志广《战士第二故乡》

第二天,张焕成花了3年心血写成的题为“以岛为家”的诗歌被抄在了黑板报上。沈亚威、向彤在临别小岛时,从连部黑板报上看到了这首短诗,他们深深地被这生动质朴的诗句,以及诗句中所表达的战士们坚守海岛的坚强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所感动。沈亚威觉得这是一首生动地表达战士对建立海上乐园充满信心的好诗,作为歌词也完全合适。于是,他把它抄在记事本上。后来,向彤在原诗的基础上作了一些修改,让歌曲的主题和守岛战士胸怀祖国的理想联系起来,并把题目定为“战士第二故乡”。返航时,沈亚威在登陆艇上谱出了《战士第二故乡》的曲子。

1963年“八一”前夕,在北京举办的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战士第二故乡》由歌唱家顾松民演唱,获得了一致好评。从此,该作品成为一首名曲,享誉中外。1981年,在“沈亚威作品专场音乐会”上,《战士第二故乡》改由李双江演唱。为适应其音色需要,沈亚威在原曲的后面又增加了一句结束句。至此,这首歌曲从初稿到最后定稿,历时18年才最终完成。随着这首歌盒带的发行,《战士第二故乡》便在部队、城乡广泛流传,成为我军广大官兵以岗为家、保卫边疆、热爱祖国之崇高情感的一种寄托。 特别是舟山的守备部队,把这首歌作为战士的必唱歌曲,成为守备部队的岛歌。

《战士第二故乡》在神州大地上传唱了半个多世纪,它道出了战士们的心声,反映了战士们身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奉献精神。不但一代代军人百唱不厌,就连没有穿过军装、没有扛过枪的人们也无比喜欢这一首歌。自该作品问世之后,“第二故乡”对于军人而言,也成了部队驻地的代名词。

撰写/编辑:民歌君

来源:微信@民歌中国(mingechina)

传承民歌文化,分享民歌作品。民歌中国是千万级流量民歌信息分享平台,覆盖度最广的民歌自媒体社群,入选中国微信500强,你身边的人都在关注哦~

长按·识别·关注

(交流与合作联系微信:leminge)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