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影唯品读(Dywvip.Com),分享国内电影的观点与解读!!
当前位置:主页 > 影视飓风 > 正文

《血战钢崌岭》:别人家的抗日神剧 【影视评论】

时间:2016-12-23 08:34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阅读:
梅尔·吉布森不做英雄好多年。自《启示录》以后,好莱坞发现,“你大爷依然是你大爷”。《血战钢锯岭》剧照梅尔·吉布森被指责的原由有很多,但隐晦一定不是其中之一。隐晦的反义词如果是直白,这种直接了当毫不手软的真实和血腥,是《血战钢锯岭》战争场面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我是在某篇六千字稿子只写了三分之一的时候去看的,第二天要交稿,为了说服自己,还默念了咒语“只要胆子大,天天寒暑假”三遍。我的一位电影行业从者朋友,发了一条朋友圈,说“在有杜比音响的电影厅里看《血战钢锯岭》,燃到炸裂”。所以我也选了这样一个厅,直到电影过半,钢锯岭上的厮杀开始后,我发现自己跟着电影屏幕在一起颤抖。我定了定神,又发现,妈呀,整个厅都在颤抖。《血战钢锯岭》剧照那些轰炸的手榴弹、扫射的机枪,嘶吼声,聚集出巨大的轰鸣,再加上肠子横飞和血肉模糊,让我下意识地就想找一个宽阔的胸膛躲一躲。很难想象,这种身临其镜感是一部普通2D电影造成的。我回想起看120帧4K版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那段巨大管道里的肉博场面,带来的现场感也没有钢锯岭来得强烈。梅尔·吉布森对血腥场面的偏爱,在好莱坞大导演中大概找不出第二个。《勇敢的心》是冷兵器时代的血战,《耶稣受难记》像专门在解释什么叫“皮开肉绽”,《启示录》则有一场著名的土著猎人的脸被生生撕碎的场景。他擅长用挑战观众生理极限的方式表现残酷,这称得上梅尔·吉布森跨越十年的“血腥三部曲”。《耶稣受难记》剧照再一个沉寂的十年后,梅尔·吉布森宝刀未老。许多人感慨,他不做英雄好多年,返场归来,用又一部战争片让好莱坞明白,“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这么说,是因为十年前,因为酒驾后的反犹言论,“政治不正确”的梅尔·吉布森几乎被好莱坞束之高阁。即便《耶稣受难记》用三千万美元的成本换来6亿多美元的票房,更早之前,凭《勇敢的心》拿下那一年奥斯卡的最佳导演和最佳电影,他身上那些惹人不悦的因素,依然让好莱坞不愿意投资他的电影。好在,十年后,他的电影依然粗暴阳刚,六十岁的梅尔·吉布森依然是热血英雄。梅尔·吉布森电影中的英雄,名叫德斯蒙特·道斯,故事改编自同名二战军医的真实经历。在许多历史资料中,道斯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他是“良心拒服兵役者”(conscientious objector),另一方面,他坚持参战,又拒绝杀戮。电影中最燃的情节,正是他单枪匹马,在冲绳岛战役中勇救75人的过程。《血战钢锯岭》剧照除了《拯救大兵瑞恩》,两年前的《美国狙击手》也很容易被用来做对比。后者改编自同名自传畅销书,主角曾服役于伊拉克和阿富汗,只不过道斯不像克里斯·凯尔那样在美国人人皆知。而《血战钢崌岭》的宗教意味似乎更强,尤其是那本圣经,作为重要道具一再出现(那本随时都可能被炸飞的战场上执意捡回来的圣经小本本!)。因此有人吐槽说,这是一部“宗教狂热者的抗战神剧”,事实上呢?现实中的道斯,在战场上的开挂程度,与电影中略有出入,但是更传奇。除了最后一幕,梅尔·吉布梦把道斯处理成在单架中升天的神圣光环形象,其余部分的处理相对都比较克制。《血战钢锯岭》剧照因为信仰而拒绝在战场上持枪,虽然在美国的二战历史中存在这样一个真实人物,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匪夷所思的。饱受战友与上司的指责是一回事,更难的其实是在一片战争热血中保持冷静,这无论在什么年代,恐怕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梅尔·吉布森花去将近一半的篇幅,来塑造人物,讲他的生活背景和成长故事,以让这个人物足够让人信服。所以战争片以外,这也是一个自我挣扎的故事。对有些人来说,这种道德挣扎,看起来有点老派,像是50年代的电影才会认真使用的伎俩。电影前一个小时,很明显是一系列朴素但精心设计过的触发事件。它们可以统一用“弗洛伊德式事件”来概括,儿时被他拍了一板砖的哥哥,酗酒、暴力对死去战友喋喋不休的父亲,需要被他保护的母亲,结成一张细密的网,成为道斯坚决不使用武器不杀戮的强大信仰来源。《血战钢锯岭》剧照《拯救大兵瑞恩》后,好莱坞其实一直对二战题材抱有热切欲望。一方面因为此前这个略显敏感的题材,一直没有被挖掘足够,另一方面,视觉特效日新月异,好莱坞对制造更剧烈更真实的战争场面跃跃欲试。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这一代未经历过战争的人,只能将自己对战争的幻想,投射到上一代身上,矛盾的是,后者对战争往事却并不愿意提及。从这个角度,战争片中的现实主义,与其说是原则,不如说是实现战争幻想的借口。巧妙的是,这类不愿提及往事的人物,在《血战钢崌岭》中具化为道斯的父亲汤姆。他代表了一类典型的战争亲历者,他既患有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也因战友皆战死唯有自己幸免而患有Survivor Guilty(幸存者负罪感),所以成日酗酒,对过去永远无法释怀。二战题材的电影,所触及的敏感地带,对同样有过残酷战争历史记忆的中国观众而言,其实不难理解。许多这样的战争亲历者,多半会回避观看这类题材,如果拍得脱离现实,叫人懊恼,如果拍得接近真实,又会引起创伤后应激反应。电影公映前,梅尔·吉布森曾将专门为一个名叫“Disabled American Veterans”(美国伤残老兵)的机构放映过一场。该组织的对外负责人丹·克莱尔观察说,出乎老兵们的意料,这部电影对战斗实况的展示非常符合真实情况,“甚至是他们看过的描述最准确的电影”。而且,汤姆的创伤应激的表现,能让大多数亲历者找到共鸣。这种代表性,大概是《血战钢崌岭》在美国本土大受好评的重要原因,它毕竟不仅仅是所谓的战争美学这么简单。(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